彭金德,男,1967年4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扎根边远山区,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他主持立案庭工作以来,连续五年受中院集体嘉奖,年年是单位先进集体。23年的法官生涯,19年审判岗位经验,5年的立案一线经历,成为群众贴心、百姓信任的好法官。
“六个一”微笑服务理念赢得百姓赞誉
立案信访工作是琐碎烦人的,但立案窗口却又是法院沟通民意、服务群众、展示形象的有效载体,立案法官要当好法院“闸门”的管理员,用微笑服务擦亮法院第一窗口的亮度。
2月18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站在立案大厅茫然无措。永新县法院立案庭庭长彭金德见状,立即上前询问,得知老人是要儿子支付赡养费后,彭金德引导老人来到立案窗口,当要老人出示身份证和申请执行的材料时,老人才发现没带身份证,申请材料更是没准备。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彭金德当即帮其草拟了申请执行书,并决定开车和老人到40多公里开外的乡下老家取身份证,同时让书记员到档案室调取判决书。从老人家回来,天色已黑,彭金德帮老人办好了所有执行立案手续,老人激动地拉着他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
“用微笑服务赢得群众信任,我们的工作才有根基。”彭金德说,为了更好地擦亮文明窗口服务,他倡导和推广了“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一声热情的招呼、一句温暖的话语、一颗倾听的心。”“六个一”微笑服务理念。
“我的梦想,就是用这‘六个一’赢得百姓的赞誉。”彭金德这样说。
就是想用热情熨平社会褶皱
“信访工作吃力不讨好”,这是每一位法院工作者的共识,但彭金德却“犯傻”,一直冲在信访第一线。自2011年以来,他先后化解了8起信访积案,其中还有20多年的“骨头”案。
谭炳俚,七旬老人,因上世纪90年代初,与邻居发生宅基地纠纷,于是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之路。彭金德接手这个案子时,很多人是等着看他出洋相。彭金德调查发现谭炳俚家徒四壁,要解决这样的信访积案,光做思想工作是没有用的,需要进行金钱上的救助,才能真正息访。为此,他向领导请示、跑县委、跑政府、跑信访局、跑民政局,终于争取到了5万元信访救助资金。当彭金德将钱交给谭炳俚时,老人看着彭金德,久久地才吐出“谢谢”两字。
“希望我的每一份热情,都可以熨平一缕社会的褶皱。”彭金德这样说。
就是想用真情感化群众心灵
“诉前调解说白了,就是和群众交心、贴心、将心比心的过程,心近了,群众才会信你,矛盾才好化解在萌芽阶段。”彭金德说,就是想用真情感化群众心灵。
为更好地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彭金德还总结出诉前调解“三步走”工作方法,首先是沟通感情,充分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和尊重;其次是“危机攻关”,释明诉讼风险,合理抑制当事人不良诉讼膨胀心理;最后是促膝谈心,和当事人拉家常、摆道理、明事理、释法理,尽量缓解当事人浮躁情绪。
通过诉前调解,他先后化解和平息了多起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
“在我立案信访工作上默默耕耘,我希望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出色的业绩回报群众的信赖。”彭金德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