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法院网讯 “刘取朵,公家来看你啦,快出来呀。”9月17日,中秋前两天,江西省永新县石桥镇水西村关田洲的村民一边小跑着,一边疾呼着刘取朵老人的名字。
“公家”的称呼让参加此次志愿活动的青年法官小刘感触颇深,只是小时候常听爷爷奶奶说“公家”,没想到今天被村民当成了“公家”,顿时觉得心里暖暖的。
身后,一辆贴着“法官志愿者服务队”的警车缓缓驶进村里,载满了月饼、大米、油、早餐饼。77岁的刘奶奶忙笑容灿烂地迎了出来,逢人就说,法院的孩子又来看我了。原来又到了给每月固定帮扶的孤寡老人送生活必需品的日子,也是该院司法联动救助活动给老人送心理慰藉的日子,更是为老人们送“中秋”祝福的日子。当天,该院政工科长、县志愿者协长周文奇带领五名法官志愿者来到几十公里开外的龙门镇给每月固定帮扶的孤寡老人们“送温暖、送爱心”。其实孤寡老人更需要“心灵鸡汤”舒缓孤独和焦虑。为此,永新法院打破以往司法救助局限于送物质送金钱的传统范畴,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辅之于心理救助,建立起常探望、常陪伴的精神救助机制。
“我每个月最盼望的日子就是周胖子领着法院的这群娃娃来看我的日子”。刘奶奶爽朗地笑声回荡在安静的小山村。
和刘奶奶一样满心欢喜地在门口等着法官志愿者前来探望地还有合光村夏英组龙转德老人。龙老伯70多岁了,未生养子女,一个人独自居住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当法官志愿者们看望完龙老伯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龙老伯紧紧地拽住了周文奇的手,不舍得放开。
“文奇,要走你也等我一会,我有东西给你们”,话音刚落。龙老伯就转身拿出一面自己做的红色锦旗,上书“感谢志愿者,助老送温暖”。老伯自己的写的字,尽管有点歪歪扭扭,但一笔一画都有老伯对法官志愿者浓厚的感情。
“有这群红马甲的年轻人经常来看我,我一点都不孤单,我虽然没有儿女,但他们比亲儿女还惦记着我”。 奇山村会塘组汤明娥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该院长期帮扶的18位老人中的其中一个。和三位老人感动身受的还有许多正在接受该院司法救助孤寡老人。当天,法官志愿者们先后走访了1个街道、12个村庄,为9位孤寡老人送去了中秋“节礼”,也为他们带来了暖人心脾的丝丝温暖。
据悉,今年以来,永新法院先后梳理了2011年、2012年及今年以来受理案件的困难当事人,进行建档备案,一改以往需当事人申请的被动救助模式转换到法院主动作为的主动救助模式上来。同时为保障救助举措更长效出实效,该院建立起了以法院为主导、法官志愿者队为主力、志愿者协会为桥梁、联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司法救助大联动格局,并将救助对象辐射社会困难群体,救助对象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多元,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人士等,只要是有实际困难的群众都是该院倡导下的联动司法救助对象。该院还可根据救助对象最需要的救助方式和内容提供不同的救助要求,贫困学生则资助就学、找不到工作则资助培训就业、生病没钱治病则资助就医。灵活多样的救助方式真正做到救助一个,救好一个;帮扶一个,帮好一个。截至今年,该院先后确定了18位需要永久帮扶的老人,梳理出13位长期救助的困难当事人,每月至少探视帮扶对象一次。如今,永新县的街道巷陌、山区乡村时常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法官志愿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