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菜”游戏早已风靡,网上对此游戏褒贬不一。
什么样的游戏能让如此多的人着迷?我在《读者》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我们偷的不是菜,是人生》,里面这样写到:“在偷与被偷中,痛并快乐着。……在热闹的生活中,去寻找一块可以安静地种种菜、养几只鸡、弄一条看门狗的田园,然后没事了就到邻家串个门,方便了就‘顺’几棵菜回家,这很像小时候我们玩的过家家……这样的游戏,其实是触动了每个人心灵深处若隐若现、或大或小的隐居情结和逃避情结。”看到这里的描述,让我不禁对“偷菜”怀有好奇之心。
已经“Out”的我,当在家看到原以为和自己一样“out”的妈妈也正在“偷菜”,终于忍不住好奇心,对这游戏开始了一番“探究”。为什么这个游戏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呢?应该是源于“偷”这个字。
对此游戏,我是存着担忧的,大人尚难抗拒此游戏的诱惑,孩子就更难拒绝了。我们应该为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是当偷这个字已经在生活中见怪不怪了,会不会给孩子树立一种错误的观念,小偷小摸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原本种菜、养鸡、到邻家串门是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日常生活,是勤奋、节俭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是一件好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和交际能力。但如果这些事都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完成,长此以往,人肯定会产生惰性和依赖性,会造成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某方面能力的缺失。
在法院工作的我,从偷菜自然联想到了盗窃。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全社会都在尽着自己的责任。不仅学校加强了对青少年学习和道德的教育,而且我们法院的法官们也主动从情、理、法角度入手,为青少年犯说理释法,不定期地探望,引导他们回归途。现在,很多青少年盗窃都是因为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引发的,他们自己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犯罪,抱着从众心理,把盗窃看成是刺激的游戏。偷菜游戏,会不会更加助长这样的心理呢?
每件事都有两面性,游戏本身应该是一件让人轻松愉悦的事。但愿,玩偷菜游戏的朋友们别让游戏耽误工作和学习,别和游戏“较真”。游戏毕竟只是游戏,而我决定告别这个游戏,因为不知不觉间,还是抢占了不少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