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的信任(杂文)

  发布时间:2011-01-24 15:49:15


  不知不觉,曾轰动一时出手相助的好心人反成被告的“彭宇案”已经过去了四年多的时间,而“老人倒地众人怕扶”这类事情仍在一些地方上演着不同的版本。

  2010年12月29日,福州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八旬老依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没人出手。就在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让她们缩回了手。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

  2010年11月15日下午,邯郸市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联纺路上,在长达半个小时里行人们视而不见。途经此处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会讹人!”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反应,却折射出了人间百态。那些围观却不出手相救的和被人“善意提醒”又缩回了援手的人,邯郸老人的那句“我不会讹人”和“彭宇案”的被告彭宇走出法院大门时那“再不会这么冲动了”的话,多少都暴露出我们公民道德信任的退步与做好事的大环境的欠缺。

  福州老人的“猝死街头”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面对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救?尊老爱幼、 救死扶伤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源于“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大众心理,加之近年来屡屡由扶老人引来的纠纷,让一些民众因怕做第二个“彭宇”缩回了本想伸出的援手,选择了不救。但如此一来,缩回的又何止是“援手”,还有我们的善意,摔到的又何止是“老人”,还有我们的信任。我想不能让“怕被人讹上”成为拒绝救人心安理得的借口,面对路上跌倒的老人还是要伸出援手,因为人们现在已经不是生活在那个走在路上大家彼此差不多都认识的“熟人社会” 年代,而是生活在人口流动性大的“陌生人社会”年代,救人就等于救已。试问,谁能保证下个摔倒的人不是我们自己呢?

  而邯郸老人的“我不会讹人”也同样留给我们一道考题:老人摔倒,该如何救助?面对路上跌倒的老人我们要救,但救人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对救助者而言,如何合理救助老人很重要,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保护我们自己,更能保护公众的善心,试想,如果公民做了好事,得不到感谢不说,反而惹了麻烦,甚至成为被告,那将该如何营造做好事的大环境呢?这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做好事尽量先留证据,比如在远处发现老人跌倒,可以先大喊几声在跑过去救助,从而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同时和别人一起看到老人倒地,可以及时留下目击者的联系方式,以备到时有证人作证。同时,从跌倒老人的自救而言,如果当时老人还有意志,清楚当时状况的情况下,是可以学习邯郸老人向身边行人表达“我不会讹人”的安慰话语,毕竟这样的争取有利于自己及时得以救助,避免发生福州老人的“猝死街头”的惨景。当然,在关于如何保护救助人的问题上,也是需要法律的“给力”,比如法官是否在判类似案件时更多地贯彻无罪推定原则,从而更好地保障单个救助者的利益不受伤害,也保护整体公众那颗善良的心。

  修补起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的信任,需要你我共同参与,需要我们在面对下一个“摔倒”的老人时友善、及时地伸出自己的援手,并讲究如何合理地伸出援手。伸出援手拯救的是跌倒的老人,合理地伸出援手则拯救的是我们自己以及做好事的大环境。只有这两者都得以保护,才能真正扶起那“摔倒”了的信任。

责任编辑:景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