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间私塾的老师年纪愈来愈老,他选出三名最杰出的弟子,希望从中找到适合人选,让他接下传道授业的职责。老师出了一道难题,他在三名弟子手上各滴了一滴水,宣布:“一年后,谁能用最好的方法让这滴水不蒸发,谁就可以成为我的接班人。”一年过去,第一名弟子垂头丧气地回到私塾,手上拎着一个空瓶子。他告诉老师:“我失败了,我把水滴入瓶子里,再将瓶盖拧紧,但水滴还是蒸发了。”第二名弟子捧着一个精致的盒子而来,对老师说:“我花费重金,请人打造了一个完全密闭的盒子,这滴水一定仍完好如初地在盒子里。”但打开盒子,岂有水的踪迹,水早就蒸发得无影无踪。第三名弟子,则空着双手到来。老师有点诧异,问道:“怎么了?你没有完成任务吗?”“我完成了,”他自信地说,“我很肯定那滴水没有蒸发。”“那水在哪儿呢?”老师问,“我把那滴水滴进了大海中。”他说。老师听了非常满意:“没错!想让一滴水不蒸发,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融入江海之中!”最后,第三名弟子成为了老师的接班人。
要想让一滴水永不蒸发,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融入江海之中。这个故事短小,但意义深远,它也让我对法官职业的认识得到了延伸。我们常常说要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但如何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做到“司法为民”是值得我们每个法官去追问和思考的。其实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同样,法官要想让百姓不抱怨,认同我们的工作,最好的办法也是融入百姓中。
融入百姓需要法官要有舍得的勇气。故事中的前两名弟子都因为太怕失去手中的那滴水,想尽办法去避免,但最终还是蒸发了,而第三名弟子的成功则源于他敢于放弃的勇气,把宝贵那滴水滴向了大海,那看似是种舍去的举动却换来了永恒的保存和得到,很好地诠释了有舍才有得这个道理。法官也要有舍得的勇气,舍得了平时休息时间去苦练内功扎实业务功底,但换得高质量的审判和百姓信服的眼神;舍得了陪孩子写功课和爱人散步的温馨去奔波调解做工作,但换来了当事人心结解开和握手言和的笑容。回想宋鱼水、陈燕萍等优秀的法官榜样,何尝不是先有那忘我的舍得才能得到群众的肯定和国家的认可。“司法为民”的理念其实离每个基层法官们一点都不遥远,我们要像故事中的第三名弟子一样,要将“自己”这滴水主动地融入到群众的这片“大海”之中,改变先想得到什么再考虑怎样付出的心理,更不要一味去想怎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我们要做得是脚踏实地地尽力做好点滴工作,舍得放下自己的架子把群众当亲人,舍得对群众付出自己的真心、耐心和恒心,不知不觉,你会发现“司法为民”的理念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践行,“永不蒸发”。
融入百姓还要求法官认真书写好“奉献”二字。人民法官的职业神圣而又庄严,但也注定了与责任、与奉献结下了不解之缘。秉公执法,弘扬正气,是法官神圣的职责;惩恶扬善,为民奉献,也是法官义不容辞的义务。法官们为了心头对正义的那份追求和为民的那份恪守,无私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付出和奉献着。作为基层法官,我们离普通群众是最贴近的,所以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甘于奉献是“融入”百姓的前提。面对“硬骨头”案件不畏艰苦地迎难而上是种奉献,果断地拒绝人情关系和金钱色欲的干扰是种奉献,安于清贫和安于寂寞同样也是种奉献。奉献是种坚持,是种考验,我们要把把这份坚持和考验拓宽到了自身业内外每一个行为,演绎到了审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故事中的三弟子让水滴融入大海永不蒸发成为了老师的接班人,基层法官的我们也可以用奉献之歌让平凡的自己融入群众这片宽广的海洋,成为司法事业的接班人。
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就实现了永不蒸发的梦想。同样,一名基层法官,融入了群众海洋,才能践行好“司法为民”的理念。践行司法为民须先融入群众,勇于舍得,甘于奉献,我准备好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