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延安(随笔)

  发布时间:2011-08-03 15:40:43


  在激情燃烧的七月,我有幸参观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走近延安,就踏上了一片热情而神圣的黄土地;走近延安,就翻开了一卷壮丽而宏伟的历史画卷;走近延安,就重读了一部宝贵而不朽的经典。

  走近延安,就走进了崇敬。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随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有志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走在延安革命旧址的小道上,重温着那串难以忘怀的革命历史,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延安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着中华民族崭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共同抗日在这里实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里指挥……“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听着解说员动情得讲解,我的思绪似乎被带回到了久远的历史,就是在延安这片热土上,崛起了一代的伟人,产生了无数的革命志士,奠定了新中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走近延安,就走进了感动。在杨家岭,我的心一直被感动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我们伟大的领导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废寝忘食,倾心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正如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所写到的:“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让参观的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不仅是那一间间普通简陋的窑洞和一张张斑驳朴素的桌椅,还有那一直心中蔓延的感动和敬佩。惜日的纺车让人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当时,国民党的封锁导致解放区物质严重匮乏,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积极乐观地喊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其中有名的南泥湾就是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粮食供给实现了富余,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魄力和毅力怎能让人不感动。

  走近延安,就走进了伟大。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延安的伟大不仅在于孕育了革命,还在于形成了宝贵的延安精神。在延安革命旧址,身临其境,缅怀历史,那里的每一处旧址就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动人的画面,这一切都塑就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胸怀祖国,心装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洁身自好,廉洁奉公,不为个人谋私利的精神;就是与人民群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升华伟大的精神,延安精神的历史作用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将会随着历史的沉淀而愈加厚重和具有勃勃生机。

  火红的七月,在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摇篮里,在枣园五位伟人铜像见证下,面对党旗,我们身着制服党员法官们庄严地宣誓。举起右拳的我们明白此刻是多么的庄严和神圣,因为时代无论怎样变化,千锤百炼而愈坚的延安精神永存心中。宣誓的我们也知道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绝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结合实际不断赋予时代使命新的内容,在新形势下仍时刻牢记党员的神圣职责。延安是本值得我们每一个去重读和翻阅的历史教科书,弘扬延安精神,永葆政治本色,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也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愿延安精神,如巍巍耸立的宝塔山,永远矗立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美好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宏伟志愿中。

责任编辑:景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