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庭外(随笔)

  发布时间:2011-11-14 16:05:06


  11月11日,我收听了詹红荔同志先进事迹电视电话会议,聆听完报告团成员的一系列报告,内心充满了感动与责任。难以忘怀会上听到的那些惊人数字:从事少年审判工作9年来,她审结未成年刑事案件500余件1100多人,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帮助3 1 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70多名刑满释放的新生少年找到工作,70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挽救。会后,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引领着詹红荔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法官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成绩,也许答案就在于那简单而沉甸五个字:功夫在庭外。

  功夫在庭外延伸、拓展了法官审判的工作平台与空间,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正如当记者问及一名法官应该如何理解“案结、事了、人和”的办案效果时,詹红荔的回答是:“‘案结’只是个逗号,‘事了’也仅是个分号,‘人和’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为了画上“人和”这个完美的句号,詹红荔用功夫在庭外书写着自己的答卷。

  庭外多学一些。在身为少年审判庭庭长的詹红荔看来,那些失足少年都是“折了翼的天使”,为了帮助他们将翅膀修补好重新飞翔,詹红荔坚持着庭外多学一点。她在业余时间里不仅努力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方法、业务能力紧随时代的车轮,还积极自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例如,詹红荔学习心理学的初衷就是把那群犯了罪的孩子看成了自己的病人,想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那,知道得了什么病,这样才能下决心改正。为了让自己知道怎么对病人对症下药,詹红荔便开始自学心理学,而且女儿在她的影响下大学也选择了心理学专业。看着那些失足少年走上正道的背影,她满意的笑了。

  庭外多走一步。詹红荔总结出一套符合少年审判规律的庭前、庭中和庭后的“三三九不”工作法,为了做到庭前的“三个不开庭”和庭后的“三个不松手”,她在庭外付出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为了梳理清楚案件的关键问题和让被告人对犯罪危害有足够认识,她走进了看守所和监狱;为了调查清楚被告人成长背景和抚慰被害人,她走进了家庭和学校;为了落实非监禁刑的帮教措施和妥善解决回归社会的问题,她走进了社区和企业。詹红荔说过,“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大爱无声,法外有情。为了抓住这百分之一的希望,她走出法院,留给大家庭外奔波的背影证明着她付出着百分之百的努力。

  庭外多想一点。面对接手的每一起少年刑事案件,詹红荔在熟悉案情基础后,总是比别人多想一点,想想如何找准案件矛盾转化交叉点和法理与情理的融合点。詹红荔也非常注重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她说,如果能预防犯罪,那远比等他们犯罪后再去挽救更有意义。庭外,她也总在琢磨如何创新教育、感化和挽救未成年的方式。九年来,她坚持为中小学校上法制课,举办“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制作“流动法制宣传展板”,推出“互动式法制教育”、“社区心理辅导”、“QQ在线”等一系列法制教育的组合模式,开通青少年维权热线。这一个个温暖了无数青少年心灵的爱心举动都是庭外多想一点结出的硕果。

  詹红荔,她总是比别人庭外多学一些、庭外多走一步、庭外多想一点。庭外多学一些,可以让敲法槌的手更坚定一些;庭外多走一步,可以离当事人的心坎就更近一步;庭外多想一点,可以使佩戴在胸前的法徽更闪亮一些。功夫在庭外,詹红荔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司法为民,是份承诺更是份职责;功夫在庭外,是份期许更是份责任。愿我们基层法官都能以詹红荔为榜样,做好功夫在庭外的基本功,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诠释一名新时期法官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责任编辑:景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