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盲人,每天晚上饭后都要下楼去花园散步,尽管他只能顺着墙摸索,但他每次都要按亮楼道的灯,终于有一天,邻居忍不住好奇地问,你眼睛看不见,为什么每次都要按灯呢。盲人说,开灯能给比人上下楼方便,也能给我方便。邻居还是不解,能给你带来什么方便?盲人说,灯亮了上下楼的人就不会撞到我了,这不就方便我了吗。邻居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小故事生动的诠释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年年都在提,代代都在传唱,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褪色。诚如小故事透出的细节那样,付出在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里。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于是,雷锋同志怀着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热情而执着的坚守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如雷锋演绎的那般,奉献在平实简单的生活琐碎中;如歌唱的那样,给予在一点一滴的简单中。是的,生命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不是非得惊天动地,而在手心指尖间的细微中,在赠人玫瑰的生活小情趣中。
越来越多的人笃信现代社会是一个危险社会,于是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与不信任加剧,国人间传统的互帮互助良好风气日趋“濒危”,渐成稀有道德,因此需要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在营造助人、奉献、给予好人好事时,都在强调做好事者背负的沉重,好人大多被宣传成在磨砺中成长,在困境中坚守,在艰难中跋涉的苦行僧形象,目的在于塑造神话英雄般的高、大、全奉献者。但这样的塑造,往往适得其反,全力打造伟大、崇高、神圣的英雄人物。宣传其如何顾小家保`大家有大德行;怎样辛苦一人,幸福千万家有大修为;又怎么我不地狱,谁入地狱有大境界,容易无视平实而简单的道理:赠人玫瑰,受留余香。
只有当助人与奉献内化为每个个体生活琐碎中,渐成习惯与风气,社会关系才能用诚实串联,“好人”才能轻松而愉悦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哪怕赠人一支玫瑰这般细小的给予,在给人浪漫的同时,温馨也在受花与赠花人之间慢慢升腾、弥漫,因玫瑰而产生的快乐是双份的。诚如“感动吉安”好法官周文奇诠释的那样,每次谈到他的事迹,他都是一脸幸福洋溢的诉说着哪个贫困的学生重拾了信心,哪个孤寡老人露出了微笑,每次和他谈起他的感动事迹,话语中都能感受他内心跳跃的快乐。那些“好人”在平凡的快乐中孕育着博爱的伟大,在细微中播洒文明的种子,用他们的美丽的人性之火点燃社会的道德之烛。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和风气都是在细节中逐步养成的。与人为善,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也需要在日常细节中养成。一个社会风气如何,不是有多少独立的神话般的雷锋式的好人存在,而是每个人都自觉在每个细微处恪守一颗付出的心,伸出助人的手。帮推车的老大爷搭一把手,给雨中行走的路人撑一把伞,搀着蹒跚的老奶奶过马路,给哭泣的孩童一个糖果。助人与奉献就在这些简单的生活琐碎中,可以安静祥和地尽情挥洒,无需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无需感人肺腑的誓言与承诺,无需无法承受之重的生命背负,真正文明而良知的社会真正需要恰恰是这种内敛于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带来的快乐。
人生如花,爱如蜜。不孕育爱的花朵,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肤浅。大爱爱人爱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在相处时,在每个细微处都能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人性之光,那么社会文明就在每个小细节的快乐合力下潜移默化地刻在每个人的内心,泽润社会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