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后,8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提出:“中国革命正转向一个新的前途——工农德谟克拉西独裁(即工农民主专政——记者注),土地革命将占最重要的过程。”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
80年前在各省举行的一系列秋收暴动中,毛泽东亲自组织和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是当时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起义。
中央决定四省秋收暴动
刚刚从铜鼓和修水参加完秋收起义八十周年纪念系列理论研讨会返回南昌的刘勉钰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公然叛变革命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中央决定继续革命。
刘勉钰教授原系南昌大学历史系主任,是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和编委、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和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48年,是国内党史研究权威,他向记者介绍了秋收起义的背景。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成立了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周恩来五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陈独秀离开了连任五届总书记的领导岗位。7月23日,新任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到达武汉。中央常委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着手制定湘鄂粤赣四省秋收起义的计划。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共中央于8月3日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要求四省“以农会为中心”,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8月初,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总的战略意图及对湖南秋收起义的考虑和当时湘南工农武装的状况,拟定了一个《湘南运动大纲》,并经中共中央通过。8月7日,毛泽东出席在汉口秘密举行的中央紧急会议,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次会议,由于江西省委正在进行八一起义的后续工作,没有派员参加。
8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制定秋收起义计划。
起义范围两次缩小
确定四省秋收暴动后,有一个暴动中心从广东到湖南,从湖南全省到长沙周边的转变,起义范围两次缩小。
一开始,中央决定以广东为中心,各省共同取粤。8月9日,毛泽东针对湖南省委提出的“由湘南组织一师与南昌起义部队共同取粤”的计划,批评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器,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认为湖南“即使武装起义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去”。从此,中共中央对于秋收起义的战略部署有了两个中心:一是广东,二是湖南。其具体部署是:“令叶挺、贺龙两部和广东农民联合,夺取广东;两湖农民在秋收时普遍暴动。……先取得两湖中心的武长铁路,取得岳州长沙,断绝两湖关系,动摇湖南政权,完成湖南暴动,再联广东取湖北。”这是中央对起义中心的第一次调整。
按照调整后的部署,中央指示湖南全省暴动,划分4个区域:湘中以长沙为中心,湘南以衡阳为中心,湘西以常德为中心,在西南之间的要冲是宝庆。毛泽东在8月12日秘密回到湖南长沙后,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暴动计划。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力主缩小起义范围,8月30日,湖南省委决定发动以长沙为中心,包括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和江西安源七县镇的秋收起义。
这就是后来湘赣边秋收起义的范围。实践证明,毛泽东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非凡远见,缔造了伟大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湖南省委开会结束后,毛泽东便赶往江西安源,于9月初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南省委关于秋收暴动的计划。这次秋收起义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渡任师长,下辖三个团: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力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以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团,团长王新亚;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个营和浏阳部分工农武装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俊。参加起义部队共约5000人。此外,在起义前,还收编了当地的土匪武装邱国轩的一个团。会议还制定了起义的作战方案,初步拟定分三路攻打长沙:第一团从修水向平江进攻,发动平江农民暴动,向长沙推进;第二团进攻萍乡与醴陵,向长沙包围;第三团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发动浏阳农民暴动,进逼长沙。
经湖南省委最后决定,定于9月9日开始破坏铁路,11日各县同时起义,15日长沙起义,16日各路起义武装会师长沙,夺取长沙。会议决定,毛泽东到湘赣边界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秋收起义。刘勉钰说,当时决定在湘赣边进行起义,主要是由湘赣边的工农武装力量较强决定的。
9月6日,毛泽东以中共前敌委员会的名义下达起义部署,通知各团做好起义准备。8日,师部和第一团接到第三团转来的前敌委员会通知,决定立即夺取平江,攻打长沙,并连夜赶制镶绣有镰刀、铁锤标志的红旗100面。
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一触即发。
起义受挫后上井冈山
一切安排就绪以后,毛泽东便去铜鼓第二团,直接领导秋收起义,结果走到浏阳的张家坊村时,被反动武装民团抓住了。在押解的路上,毛泽东凭借自己的机智脱险,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被抓经历得以死里逃生。9月10日,毛泽东到达铜鼓肖家祠第三团团部,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参加起义的铁路工人和农民,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运输。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9月10日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适逢卢德铭从武汉回来,随即任命卢为总指挥,这时混入起义部队的邱国轩部乘机叛变。9月11日,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邱部突然袭击,该团被迫向浏阳转移。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后,进攻萍乡未克,西进攻占了老关、醴陵,又北进占领浏阳,9月16日陷入优势敌人的包围,部队被打散。第三团于9月11日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9月12日又占领东门市。9月14日敌人兵分两路包围第三团,该团被迫向上坪撤退。
三路起义部队均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前敌委员会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1500余人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9月23日,起义部队在芦溪镇遭反动军队伏击,损失数百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当天晚上,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至此,湘赣边秋收起义基本结束。
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湘赣边举行秋收起义的同时,湖北也爆发了秋收起义,时间跨度从8月20日到12月5日左右,该阶段湖北省内各区相继爆发起义,形成9月和11月两个暴动相对集中的时期,当然湖北秋收起义的作用和地位无法和湘赣边秋收起义相提并论。广东方面则集结兵力,准备广州起义。
刘勉钰告诉记者,8月18日和30日,湖南省委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和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毛泽东独具慧眼,提出秋收起义应该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并根据南方中小地主较多的实际情况,提出进行土地革命时应以50亩为限进行,同时抓武装,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组建工农革命军,还亮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
在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和建军原则,并首先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口号,规定了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这支最初的军队,涌现出了罗荣桓、谭政等一大批优秀将帅。
同样是毛泽东,他鲜明地提出了要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并将部队带到了井冈山,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把必要的退却和正确的进攻结合了起来。
这就是“井冈山道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的伟大创造,也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伟大成果,它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也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取得胜利的。
1927年9月,毛泽东为秋收起义书写了后来传遍天下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对秋收起义的伟大壮举进行了讴歌。
文/记者黄浦江 实习生陈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