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一声暴动”

发布时间:2007-09-18 17:34:16


  ■ 沈谦芳

  今年是湘赣边秋收起义80周年。1927年9月,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在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在江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爆发了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大军事行动,同时也是英雄的江西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又一次重大贡献。湘赣边秋收起义是巍巍的历史丰碑,由此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道路;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人们去开拓美好未来。

  应对时局定决策

  1927年春夏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失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是在这样严酷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对于饱经忧患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

  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断然决定了三件事:将中国共产党所掌握或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在秋收季节,组织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决定新时期的新政策。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群众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土地革命新阶段由此拉开序幕。

  中共中央对于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等省秋收起义特别关注。8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宣布了秋收暴动的六条战略,明确而又具体地把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建设革命政权直接结合起来。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提出了在最近的期间农民暴动的十一条口号。

  可见,湘赣边秋收起义,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时局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顺应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潮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坚定立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当然,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处在年幼阶段,对于土地革命如何进行、武装斗争怎么搞等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都要到实践中去探索。因而,对包括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在内的地方工作的指导上,都不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尽管如此,我们今天在研究湘赣边秋收起义时,首先仍然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仍然要充分肯定中央决策大方向的正确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临危受命开新篇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他临危受命,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指导工作,并被中共湖南省委任命为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首次打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军旗

  八一南昌起义,是我们党独立领导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但打的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毛泽东则在策划和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次提出打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军旗。8月20日,他在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湘赣边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亲临江西安源,决定统一整编集结在安源、铜鼓、修水一带的革命武装,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计制作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面自己的军旗。这就是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所写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待到起义爆发时,各路部队统一打出了“镰刀斧头”大旗,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为劳苦大众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湘赣边秋收起义虽然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要求,初期也以长沙暴动和攻占长沙为目标,但后来毛泽东却另辟蹊径,在进攻长沙受挫后率领部队退向农村,成功地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部队迅速到文家市集中;15日,在毛泽东的强烈要求下,湖南省委决定停止执行毫无胜利把握的长沙暴动计划;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9月21日,起义部队开始南下。这一次的出发,实际上开始了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最早开端。

  奠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9月29日,毛泽东在永新县三湾村主持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其主要内容是:整顿组织,将已经不足一千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前委统一领导;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改编,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部队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不良习气和自由散漫作风,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后来,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创新性做法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湾改编”后,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以及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又亲自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人民军队制定了铁的纪律。

  江西积极做贡献

  江西作为起义部队的主要集结地、起义的主要爆发地、起义部队进攻长沙的出发地和战略退却并向农村进军的目的地,在湘赣边秋收起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江西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湘赣边秋收起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毛泽东主要在江西境内部署、指挥湘赣边秋收起义

  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接到中共安源市委关于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力量情况的报告后,立即开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湘赣边发起暴动,并且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

  9月初,毛泽东赶到安源,在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湘赣边起义。10日,毛泽东到达铜鼓第三团驻地,立即召开全团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报经湖南省委同意的安源张家湾会议部署。同时正式宣布驻铜鼓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要求全体指战员响应湖南省委号召,立即武装起义。11日,三路起义队伍分别从驻地出发,向既定的目标长沙进军。

  可见,毛泽东主要是在江西境内直接部署、指挥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当三路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后,经过湖南文家市转兵,毛泽东指挥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重要行动则全部都在江西境内了。如果说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军事生涯的起点,那么江西则为他提供了最初的实践舞台。

  江西党组织对秋收暴动的积极准备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中国共产党于1926年4月在江西建立特委,同年11月改为区委,次年7月改为省委。在中共江西省(特、区)委的领导下,赣西各县先后建立了党组织和群众团体,创建了富有战斗力的工农武装,为湘赣边秋收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革命失败后,安福、莲花农军退驻萍乡;永新农军和袁文才、王佐部队退守宁冈,坚持斗争;在安源,有我们党组织或掌握的工人纠察队、矿警队以及汇聚到这里的萍乡、醴陵、衡山的工农武装。这些革命武装后来成为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工农红军中的劲旅。

  1927年8月间,湖南浏阳、平江农军和卢德铭警卫团等三支革命武装,因未赶上南昌起义,分别进驻赣西北边陲的铜鼓和修水。中共江西省委立即派人联络,及时发出指示,给予多方帮助,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使部队得以安全地保存下来。

  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西省委积极贯彻会议精神,拟定了秋收暴动计划和大纲。在毛泽东来到安源、铜鼓之前,中共江西省委实际上是赣西和赣西北革命武装以及秋收暴动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毛泽东到来担负起主要领导责任后,中共江西省委则顾全大局,组织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支援起义。

  江西党组织为毛泽东引兵井冈提供决策依据

  湘赣边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就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上山”思想。来自江西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信息和建议,为毛泽东引兵井冈提供了决策依据:9月初,在安源张家湾会议上,当讨论到如果起义失利后,部队往哪里撤时,安福农军负责人王新亚说,就往井冈山袁文才、王佐那里撤。毛泽东会后作了详细了解;起义部队在退往萍乡途中,宋任穷赶上了部队,并将中共江西省委指示部队行动方向的密信交给了毛泽东;9月26日,毛泽东在莲花县召开当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证实井冈山确有两支地方武装,并派人送信主动进行联络;10月3日,毛泽东在宁冈古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初步总结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在井冈山“安家”。从此,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始转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铸就精神励后人

  8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湘赣边秋收起义所铸就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精诚团结、敢闯新路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激励意义。

  坚定信念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前提

  坚定信念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在湘赣边秋收起义后那段前程未卜的艰难日子里,面对在革命队伍中弥漫的消极、悲观情绪和存在的逃亡现象,毛泽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9月20日清晨,毛泽东向全体指战员发表充满信心的动员讲话: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30日,毛泽东在三湾宣布部队改编的决定时,又作动员讲话,强调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正是凭着坚强如钢的革命信念,使得当年极其弱小的起义部队得以走出困境,不仅保存下来了,而且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并铸就了忠诚革命、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

  实事求是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情况和形势的变化制定和调整军事部署,渗透在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各个重要环节。大革命失败后,改组后的临时中央开始时指示湖南全省暴动,并划分了四个区域。而实际上要实行这一计划,无论人力与财力均有困难。因此,在中共湖南省委讨论这一计划时,毛泽东认为这个计划不切实际,力主缩小起义范围。经过反复讨论,中共湖南省委最后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只发动湘东各县暴动,放弃其他几个中心。在起义部队受挫后,中共中央继续坚持“进攻长沙”的路线。身负重任的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头脑冷静,不唯上、不唯书,审时度势,实事求是,果断决策,毅然作出向农村退却的决定,为处于困境中的部队找到了一条生路。

  精诚团结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力量

  湘赣边秋收起义得以走上胜利之路,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湘赣两省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下首次工农兵大联合的结果。湘赣两省的党组织,没有任何利益的争夺,只有共同的目标和协调的行动。从全局而言,湘赣边秋收起义由中共湖南省委领导,而就边界具体情况而言,交叉跨境指导现象普遍。比如,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这里的党组织向中共湖南省委汇报工作,接受湖南省委领导;中共江西省委事实上也给予了湘南醴陵、茶陵两县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参加秋收起义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卢德铭率领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安源矿工组成的工人纠察队、来自平江、浏阳及修水等县的农军组成。可见,秋收起义并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而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最早的工农兵大联合的武装起义。

  敢闯新路是成就事业的根本途径

  八七会议明确提出,要“在严重的环境之下,又是革命危机的时候,我们要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但是,新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在当时以及随后的几年里,“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迷恋并强制推行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给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实践带来桎梏,同时又注定要被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实践所冲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及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完整过程。以湘赣边秋收起义为发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所走出的革命道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完全摆脱了“城市中心论”的羁绊,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彭太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