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儿时就梦想上月球

发布时间:2007-12-01 13:09:44



  小时候,我曾梦想要登上月球。那时,我总想知道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也很想知道桂花树究竟是个什么形态。我很敬佩吴刚无止境地砍树,但砍了又复原。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桂花树永远砍不倒呢?所以我很想探寻这个秘密,探寻究竟月球是什么样的情景。

 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逐渐认识到月球是一个资源的储藏库。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世界,对我的震动很大。我想人类总有一天要离开地球,到太空去。——欧阳自远

编者按

  11月7日8时34分,随着“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距月球200公里的工作轨道,中国将第5张“月球俱乐部”的门票牢牢地攥在了手中。在中国之前进入“月球俱乐部”的4名成员是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可以说是中国探月梦的“编织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他就开始关注月球研究。为了实现中国的探月梦,他利用各种机会,向决策者进行呼吁和游说,向公众诠释和阐述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重要性。

取名趣事

一出生就结缘“遥远”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在江西古城吉安。关于“欧阳自远”这个名字的来历,他曾回忆说:“母亲在生我的时候难产,当时舅父在旁边屋里念书,正念到‘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我就被产钳夹出来了。舅父说我出生这么艰难,肯定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就叫他‘自远’吧。后来研究的陨石来自遥远的太空,研究的宇宙尘和月球岩石,也都是来自遥远的太空,这恐怕就是一种缘分吧!”

 他的降生让从事医务工作的父母欣喜不已。他父亲乐观地认为,这一下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了。然而聪明伶俐的小自远却对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母亲讲过“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后,他常常会望着那满天的繁星津津有味地冥想着其中的奥秘:太阳为什么能长久不息地照射大地?月亮为何如此晶莹……上中学后,他还报名参加了天文小组。

 “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考试都名列前茅。”欧阳自远的内弟邓益民说,听长辈说,欧阳自远在小学和中学时,由于学习认真成绩好,为人又和善,学校老师都很喜欢他。

 2006年,邓益民去北京看望欧阳自远,当时为了探月工作,欧阳自远非常忙,每天最多睡5个小时。有时候邓益民劝姐夫多休息一下,欧阳自远就打趣地说:“我的时间不属于我自己,它属于月亮。”

为国找矿

带了十几箱石头回北京

 欧阳自远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国家急需大量矿产资源方面的人才,因此他没有选择喜爱的天文学,而是报考了地质矿产专业——去找矿!他将自己的第一志愿改成了北京地质学院。他立志要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唤醒祖国的地下宝藏,为国家建设服务。同成长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那辈人一样,年轻时的欧阳自远似乎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忧患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也是他第一次和父母闹起了矛盾。“他的父母都想让他学医,但是他就不听话。”邓益民说。

 1957年年初,国家第一次招考研究生,22岁的欧阳自远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主要研究长江中下游的铜矿和铁矿的成因。他们每人背着一壶水、俩馒头开始了辛苦的作业,每天下坑道,观察、描述、采样,在一个又一个巷道内提取样品、拍照,还要背一大堆石头上来。回北京的时候,欧阳自远足足运了十几箱石头。

自学天文

“跳”出地球研究地球

 由于杰出的科研能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欧阳自远在读完研究生后,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调去当了学术秘书,并着手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这期间,他撰写了几篇学术论文,其结论与侯所长的“地球上所有重要矿产都是由重原子核的裂变而形成的”观点不一致。当时他心里虽有些忐忑不安,但他还是在侯所长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侯所长当即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使他深受鼓舞。欧阳自远回忆说:“1963年我发表了《核转变能与地球物理的演化》一文,推测在18亿年到20亿年前,天然界可以形成天然核反应堆,后来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在非洲的加蓬共和国发现了这种现象,侯教授知道后特别高兴。”

 虽然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有所建树,但欧阳自远并不满足,他还是放不下自己所钟爱的天文学。“这辈子内心所承受的最大震撼,就是前苏联的卫星上天”,这成了欧阳自远从地质研究领域跨入陨石、宇宙尘研究领域的直接动因。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了全世界。欧阳自远也生平第一次感到巨大的心灵震撼。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研究地球。于是他向侯教授提出研究天体,侯教授对他的这种热情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欧阳自远开始了知识的储备,他凭着一股钻劲,自学了天文学、陨石学和空间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四处寻找天上掉下来的石头。“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人类对太空的研究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中国如果在这个崭新领域落后于别人,必将成为民族最大的憾事。”欧阳自远后来回忆时说。

 1960年,在内蒙古境内掉下了一块陨石,“当时还以为是别人的武器,后来我确认是地球外面的石头!”欧阳自远就从那块石头做起。“那是一块陨石,速度极快,那个大火球轰隆隆地撞到地球上,其实重量还不到一公斤,但过程却惊心动魄。”

 也就是从这时起,欧阳自远开始对陨石进行系统的研究。1976年3月,在吉林省境内下了一场陨石雨,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7吨。当年9月13日,他又听说在云南有几条火龙从天而降,火龙穿越了两个省,他立即组织了13支队伍去寻找、考察,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上个世纪60年代,国内对陨石的研究刚刚起步,欧阳自远以地质研究的经验和知识架构,迅速成为该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

触摸月岩

0.5克石头激发探月设想

 欧阳自远与月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次是“石头”牵的线。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代表卡特总统送给中国一件礼物——仅有一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它被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内,那时研究天体岩石的科学家还非常少。石头的身份密码该如何破解呢?有关部门很快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那时,他的陨石研究已小有成就。

 欧阳自远后来说:“美国去过6次月球,这块岩石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的哪个地方?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作为研究,另外那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让我们的人民也能亲眼看一看月球的一部分。”他说:“仅研究这0.5克石头,我们就组织了全国10几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破解了岩石中包含的物质元素隐藏的所有身份密码。这次研究,我们共发表了40篇相关文章,最终确认这块石头就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这块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欧阳自远说,就是在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下,中国开始了探月计划。这0.5克的样本,成为此后10多年中中国月球科学研究的惟一对象。

 其实,从1962年,我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关注国际上有关探月方面的研究。说起那段日子,欧阳自远坦言“很苦闷”。“我们只能收集和研究别人公开的资料,而一些核心数据却根本拿不到。”

 1994年,欧阳自远提出要开展探月工程项目,并对此进行积极宣传、呼吁。

献身科学

在贵阳一干就是38年

 在亲身经历了从科学目标的确定到工程立项将近10年的准备之后,欧阳自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他认为,这是历史给他的一个机遇。因为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人类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这个历史的责任很自然地就落到了地球科学家的肩上。欧阳自远激动地说:“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既感到欣慰,也感到幸运。有的科学家为此奋斗了一辈子都没能实现这个梦想啊。”

 欧阳自远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说,搞科研,可能是命运对我的安排,我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年轻时,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在家里也不得休息,有时凌晨两三点钟才躺下。他说:“那时全凭着自己年轻,精力充沛。”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响应中央“建设三线”的号召,从北京迁到了贵阳,欧阳自远在贵阳一干就是38年。

 1993年,欧阳自远担任了贵州省人大副主任,2003年辞去了官职。“他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材料,还是安心搞科研,在这方面多给国家做些贡献。”欧阳自远的内弟邓益民说。

 现在,72岁高龄的欧阳自远正在不倦地续写着他科学人生的新篇章。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一定会亲眼看到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本版文字均据新华社、《?望》和《天津日报》

欧阳自远的故事

 故事一

与邻家小妹结为伴侣

 欧阳自远的夫人邓筱兰住在“九州药房”对面,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同在永新县第一小学读书,同班同学一直持续到高中。高中还没毕业,邓筱兰就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后到西北军区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银川,而欧阳自远一直在北京工作,两人虽然难得一见,书信却不断往来。1958年两人结婚,邓筱兰转业后,随欧阳自远到北京工作。

 故事二

孩子见他喊“叔叔”

 欧阳自远回忆起了两次核爆炸期间那段难忘的经历。他说:“因为两次核试验是间断进行的,我很少能顾及家里。常常是在爆炸现场进行调查,回到北京马上做总结,然后再到野外去验证,工作量大,环境也异常艰苦。当时要求绝对保密,禁止书信来往。记得有好几年的春节我都是在戈壁滩上度过的,家里人只知道我到外地去工作,但在哪儿工作、到底是干什么他们不知道。后来家里人隐约猜到了,因为我每次探亲都带回新疆的葡萄干。有一次一进家门,孩子看到是生人,连忙叫我爱人‘妈妈,有位叔叔来了……’”

责任编辑:彭太洋    

 
 

 

关闭窗口